English

常罡:愿生活在过去

1999-06-0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韦英平 我有话说

昆仑出版社今年1月推出的《静窗手稿》,描述的是一个过着典雅生活的古怪书斋文人,但是却招惹了《北京青年报》、《精品购物指南》、《北京晚报》、《北京晨报》、《生活时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和北京电视台等时尚媒体追逐的目光。“他”是何许人?该书作者常罡在电话中告诉我:

“他叫苑英,三十六七岁,出生于书香门第,沉浸在古代文化之中,厌恶现代文明,向往庄子的《逍遥游》中鱼虫鸟兽般的生活方式,痛惜原来极美的地球由于工业文明的贪婪的索取变得河流恶臭,空气中弥漫着毒素,没有绿色……

“他也有男欢女爱,但觉得婚姻不是人生的一个必经之路,不是爱情的必然结果,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,他认为人生有涯,应该选择舒适、轻松的生活方式,不要斗争,不要挣扎,不要在很困顿的状态中苦度一生。

“他不热衷金钱、功名,虽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,但不是走捷径,而是踏踏实实地搞研究,写下自己的著作,打下自己的名声,爱情、进步的追求他都有,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但各个方面都与众不同。”这个“捏造”了苑英的常罡,又是何许人呢?来到他的全副武装的防盗门前,我看到了用作门铃的旧自行车铃,是只有修车摊上才有的那种。刚钻进他的屋子,就像钻进了一个古代文明的遗址。那黑着灯的所在,依着视线适应低光度后由远及近的转移,我看到了墙上的古画、地上的古木茶几,再远处的古瓷器,以及满满一架子的古书,一股脑儿的古玩,在现代的钢筋水泥空间中透着些许古雅,也显出几分萧索。

据常罡介绍,其中有宋辽的定窑划花盘,明代的黄花梨长方凳、黄花梨文具匣、紫檀盒、正德青花盘、陈白阳《竹兰菊石图》,清乾隆御铭风字砚、康熙慎德崇博古制松梅竹青花墩式碗、郑振铎旧藏《怀香记》、康熙十八年《芥园画传》。常罡的主要社交对象也是“古董”,大多是八九十岁的玉器、瓷器鉴赏家,如启功先生、冰心这样的老人。就像原始森林在萎缩、文物古迹在消逝一样,离群索居的“常罡”们也越来越形单影只了。

屋中地上铺着木地板,客厅里电话摆在沙发上,厨房内搁着洗衣机、286电脑和蒙尘的锅碗瓢勺,书房立着一台德国式钢琴,出门时西装革覆而不是披上长袍马褂,活脱脱一个现代人的样式,可是他却是恋古主义者。新玩意与老古董同居一室,难道不感到别扭吗?

书斋生活与入世,这正是常罡的尴尬之处,他只好相机而动,尽可能地多呆在书斋里,不过如果世事找上门来,还是去打交道,“当社会的大潮向前汹涌时,一滴水可以抱怨、哀惋,但却无法阻止”。他有自己的爱憎,有自己的朋友圈子,也有自己的社会往来。但这一切都是在书斋生活这种大背景之下,他的灵魂龟缩在书斋里。

在这里他告诉我,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,认为她大势已去。他说,一次一次地改呀,破呀,立呀,是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化扼杀了。知识分子的心灵作为文化的最后一块栖息地正在流失,知识分子已经变成不中不西的“假洋鬼子”。他曾经游历过欧美、日本、韩国,发现他们不仅保护文化精华的部分,还保护糟粕的东西,可是我们却对自己的文化不心疼。虽然随时可以去美国,但他不想走,因为在国内可以写作,演绎中国式的故事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才是他的精神家园能够长满常青树的地方。

聊天时他一会儿谈苑英,一会儿讲自己,搞得我捉摸不透,他正在说的是自己呢?还是书中人。他承认,苑英的境遇就是自己精神与命运的反映。“写人生小说多少都会有自己的影子”,“我的写作是非常个性化的,不是杂取种种人的某一方面,让不同的读者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。如果某些人产生共鸣了,那是自然而然的产生,如果没有,那也不是本书的目的”,“我不像很多人那样很深地陷入生活的漩涡之中,我这本书主要是反映一个人的内心,它是一面镜子,可以反射出社会的一些图象,但主要是个人的感受。”

作品中就注入了他的理论个性:文学最终应该是快乐主义的,而不是摧毁或改造社会的手段,所以首先要好读,其次要生动,文字应该给人以美感。为此,他的写作方式是生活流,像生活散记,像生活本身一样,没有什惊险的情节或者出人意料的结局;笔法细腻,文字极富表现力。他的早期作品描写芜杂,笔法比较有锋芒、有棱角,《静窗手稿》更碧影深沉了,节奏较为舒缓、平静、不急燥,写景状物,娓娓道来。

《静窗手稿》成了临别时他给我的赠品,可是连他的姐姐、朋友都没有得到。“亲人、熟人是写作的冤家”,他说,“写作应该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,但是作者往往担心放开了写家人接受不了,就像长大后再也不愿让家人看到自己赤裸裸的样子”。“如果说亲人还无所谓的话,熟人就更难说了,见面时都怕你把他写进去”。

常罡,45岁,当过工人,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,1987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音乐学院,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教研工作。通英语、法语,工于文学词章、历史、古典文献和古文物考据。1983年起在《青春》、《十月》和《当代》等刊物发表《两个小伙子》、《人异途殊》、《黑与白》、《云中城》、《诗人的白衬衫》和《天隔》等中篇小说。其中《人异途殊》获1989年台湾联合文学奖。《静窗手稿》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